我们想让你知道的是:
港股科技股涨势如虹,甚至超过美股表现,然陆股沪深涨幅大幅落后,如何解读?中国两会召开,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如何解读?DeepSeek 向市场展现的中国科技竞争力,能否突破美国科技封锁?

本文重点:

  1. 一年一度的中国两会召开,决策层发布政府工作报告,宣示今年经济目标的设定、以及财政,货币、产业政策方向,市场如何反应?

  2. 如何透过政府工作报告的细节,解读中国长线经济结构困境?

  3. 政府工作报告明言贸易战等地缘压力,美国频频加码的关税如何衝击中国 GDP?

  4. DeepSeek 浪潮驱动市场重估中国科技业之全球竞争力,为应对中美科技竞争,决策层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向民营科技公司释出善意。

  5. 中国科技企业能否突破美国科技封锁?一枝独秀的科技股,能否带动陆港股全产业的百花齐放?


自春节结束后,中国股市持续上涨的表现引发市场侧目,在以软件资通讯为代表的科技股领涨下,港股恆生指数自 2/5 ~ 3/7 间涨幅高达 58%,傲视全球资产。然而,陆股沪深 300 的涨幅则明显落后,如我们在月报中指出的,这源于两类指数中科技股含量的差异,截至目前,科技股的一枝独秀尚未在中国股市中带来全产业的百花齐放。值此之际,一年一度市场最为关注的中国两会正式召开,如何解读本次两会中释放的政策信号?后续陆港股能否突破长年以来的区间震盪格局?

陆港股


一、两会财政如期加码,决策层点出外部地缘风险

3/4 - 3/6,中国正式召开一年一度的两会,国务院公佈了市场最为关注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包含了官方对今年经济目标的设定、以及财政,货币、产业政策方向的确立,具体来看有以下几大重点:

  • 经济目标变动不大:GDP 增速 5% 、失业率 5.5%,新增就业 1200 万人,皆与去年相同;而 CPI 年增 2%(前 3%)创低凸显通缩压力、财政赤字 4%(前 3%)创高、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 4.4 万亿元(前 3.9 万亿元)创高,中央预算内投资 7350 亿元(前 7000 亿元)微幅创高。

  • 财政有所加码,点名 AI 发展:特别国债发行 1.3 万亿元,并额外另加码 0.5 万亿元补充银行资本金,合计 1.8 万亿元(前 1 万亿元);产业政策与科技创新的论述方面,重点点名了 AI 大模型、 AI 手机/PC 、算力资源、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在民生消费领域,财政部的消费品换新补贴增加至 3000 亿元( 前 1500 亿),并适度提高养老金、医疗保险的财政补贴。

  • 货币继续宽鬆:由往年的「稳健」转向「适度宽鬆」,少见地直接在工作报告中提及要「适时降准、降息」。

  • 楼市未有额外表述:相比去年的两会、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暂时没有作额外的政策表述。

两会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公佈后,我们看到陆、港股在经历短短几日震盪后,重新进入上涨格局,其中,信息科技含量较高的港股恆生指数、恆生科技指数涨幅最高,沪深 300 的涨幅则明显小于港股,截至 3/6(週四),周涨幅较高的产业集中在网际网路、软件开发、 AI 模型、 AI 设备、半导体等科技製造业领域,餐旅消费、饮食、能源石化、房地产等涨幅则明显落后。回归 M平方看法,我们认为这样的市场反应和格局分化,主要取决于工作报告中透露的几点隐忧

本次两会适逢中美贸易战、科技战升级的大背景,5% 的 GDP 增长目标、 4% 创高的财政赤字,凸显出决策层在外部地缘压力下,有意透过财政为经济托底,同时消费品换新补贴翻倍,也有望在今年一定程度推动消费趋于稳定,并强化科技,当然也有一些细节疑虑,仍透露出长线结构调整的隐忧:

1. 对楼市暂时没有大规模救助之意,物价回温存在不确定性

数据显示,2025 年 1 ~ 2 月中国百大建商房屋销售额累计年减幅收窄至 -5.9%,衰退恶化的幅度出现改善,但从绝对金额看,1 ~ 2 月销售总额 4479.9 亿元,仍低于 2024 、 2023 、 2021 年的 4,762.4 、 9,841.1 、 10,337.1 亿元,从本次政府工作报告的论述看,温和落底跟稳定,已经是决策层对楼市的终极目标,官方或判断当前楼市政策暂时足够,因此我们认为,在未有进一步政策刺激下,房价的反弹仍存在一定难度。

对此,我们在之前研究中曾多次强调,房价 的疲软可能在中短线继续为居民财富效应带来压力,进而压抑消费者物价,所以我们也看到,在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决策层将 CPI 目标调低至 2%,显示对于物价走势的判断仍有相对大的不确定性。同时,我们根据工作报告中财政赤字率中估算出的名义 GDP 增速目标,从去年的 7.4% 大幅降至 4.9%,和实际 GDP 目标的持平形成差异,背后反映,即便今年实际 GDP 增速能达到 5% 目标,因通缩而下降的名义 GDP 增速,可能大幅压抑经济的实际体感温度。

CPI

2. 财政虽加码但力道不足,集中在还旧债、科技领域

财政端释放出对加码托底的意愿,但力道并未超过市场预期,其中,政府工作报告中公佈的财政赤字率,较去年新增一个百分点至 4%,创历史新高,即增加了 1.6 万亿元的赤字金额,该部分可能投向的领域通常以(1)民生社会保障、(2)中小型基础建设、(3)製造业补贴和科技创新为主,但具体分配方向还须进一步观察。

更广泛的广义财政赤字方面:

  • 超长线特别国债:相较去年,加码 0.3 万亿元至 1.3 万亿,其中,3000 亿用于消费补贴、 2000 亿用于製造业的工业设备升级,剩余 8000 亿,从预算草案中观察,预计主要投向产业创投基金,用于发展高端製造业、实现尖端科技突破、强化本土供应链。

  • 专项债通常来说是专用于大型基础建设的投资,在今年加码 0.5 万亿元至 4.4 万亿元创新高,但根据人大常委会去年制定的化债方案,这 0.5 万亿的加码部分,预计大多用在地方政府旧债清偿,对投资的支撑贡献不高。

  • 银行资本金补充:增加 0.5 万亿元,该部分预计主要用于协助地方政府清理旧债,供地方政府向银行借新债、换旧债。

透过财政细节的简单拆借,今年财政资源预计将更多向科创投资、製造业升级、地方政府偿债等领域投入,我们认为,儘管在民生消费这边有一定的加码,但从数字上看更多是尝试性的,偏好刺激供给侧、轻视需求侧的政策短线不易改变;同时,化解旧债虽然对于经济结构改善至关重要,也有助于激发地方政府财政活力,但预计是长达数年的漫长道路(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化债方案为期是 4 年),地方财政短线难以对内需形成有效的支持。

此外,去年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指出,市场期待中国能够推出的增量财政刺激,规模应该要在 2 ~10 万亿元,从当前数字看,加码的赤字金额总计为 2.9 万亿元,仅属符合市场低缘预期

财政

3. 两会期间美国关税再下重拳

本次为近两年决策层在工作报告中,罕见地详细讨论贸易战、科技战等地缘风险,对经济、市场预期及投资信心的衝击,也与特朗普上任后的一系列关税政策相呼应。 3/4 美国再次对中国所有产品加征 10% 的全面关税,算上 2 月那一轮关税,今年美国共计对中国加征了 20% 的关税。

而关税对中国 GDP 的衝击,M平方利用过往学术文献中提到的「关税弹性」作测算,以 2024 年数据来看,中国对美出口占自身总出口的 14.7%,总出口占中国名义 GDP 总值的比重约 20%,在当前加征 20% 的关税情境下,我们测算,美国对中关税将造成 2025 ~ 2027 年 GDP 将产生 -0.6 ~ -1.5 个百分点的衝击,虽并没有毁灭性的打击,但在去年中国经济主要倚靠出口为引擎的情况下,关税阴霾无疑为今年经济增速目标,带来不确定性

备註:关税弹性是衡量衡中国对美出口金额,受到关税衝击的程度,学术文献、经济学人智库的研究中,指出关税弹性大概介于 -1.0 ~ -2.5 之间(即关税每提高 1 个百分点,中国对美出口将受到 1 ~ 2.5 个百分点的负面衝击)。

关税影响


二、市场重估中国科技全球竞争力,但仍有待突破软肋

儘管股市的上涨并未向全产业领域扩散,但科技股在当前对整体中国资产的拉动,依然不容忽视,随着中美科技战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国企业在 AI 领域的竞争力,也逐步被世界看见,据 EPOCH AI 数据统计,截至 2025 年 2 月,全球累计发布的 AI 大模型数量约 176 个(不完全统计),其中来自美国企业的比例高达近 46% 冠居全球,但值得注意的是,来自中国企业的大模型数量占全球 30%,紧追科技霸主美国之后。

大模型

已经是订阅会员了吗? 若您已经是订阅会员请点此登入

成为 订阅会员
享 M 平方完整服务
无限次宏观图表浏览

一手掌握全球投资
商品的关键指数

独家焦点报告

每月约 6 ~ 8 篇独家
重大事件 / 数据分析快报

研究工具箱

自製关键图表
回测绩效

最专业的宏观社群

用户秘密指标
观点分享

【主题研究】美中进入「胆小鬼赛局」,解读 90 天全球博弈! (2025-04-22) 【行情快报】台积电展望不畏关税?全面解读贸易战衝击! (202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