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让你知道的是 :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啸过后,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重新抬头,从 2016 年英国脱欧、政治素人特朗普入主白宫,再到 2018 年中美贸易战、全球供应链重组,乃至近两年新冠疫情、俄乌衝突,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思潮讨论与争辩甚嚣尘上,在 2023 年一开春,我们将把时序拉长,一同由四大面向探讨去全球化是否正在发生,以及三项预计带来的影响。

本文重点:

加入 MM Prime 看本文关键重点 !!


一、什么原因造成去全球化的疑虑?

全球化的核心是各国经济贸易整合,进而延伸至金融、政治、文化、技术、法律、意识形态等范畴。观察 1870 至今贸易占全球 GDP 比例变化,至少发生过两轮全球化周期:

  • 第一轮全球化:19 世纪初期,由英国主导 首波全球化始于 19 世纪初期,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1689 ~ 1815 年)结束后,英国击败法国、成为国际政治经济与军事霸权,配合工业革命与蒸汽机应用,生产效率提升、贸易成本降低,引领日不落帝国开启近 100 年的不列颠治世,全球贸易占比最高接近 30 %,直到两次世界大战才日渐式微,全球霸权重新洗牌。
  • 第二轮全球化:20 世纪中叶,由美国主导 二战过后欧亚大陆百废待兴,美国奠定世界第一强国地位,重建战后国际安全与经济金融的新秩序,1991 年冷战结束、苏联瓦解,加速美利坚治世单极霸权地位,迭加资通讯科技(ICT)所带动的生产力循环,全球贸易占比最高突破 60%,但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啸过后未再创高,尤其 2018 年后去中化、去美化声浪频传,全球化是否再度进入到调整阶段,甚至反转进入逆全球化时代?

资料来源:1870 ~ 1949 年数据来自 Klasing and Milionis, 2014(Quantifying the evolution of world trade, 1870 ~ 1949);1950 ~ 1969 年数据来自 Penn World Tables 10.0;1970 年后数据来自世界银行。

在近年国际贸易衝突频频、民粹主义抬头、各种天灾人祸的影响下,「去全球化」、甚至是「逆全球化」趋势似乎逐渐成形,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去全球化?我们可以从推力 / 拉力的角度来解读:过去驱动高速全球化的资通讯科技(拉力)持续推进,但是边际效益或已开始放缓 ; 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好处并不是雨露均霑,可能加剧贫富差距、造成本土製造业流失,从而助长民粹 / 保守主义(推力)

根据世界银行、经济不均度图表册(Chartbook of Economic Inequality)估计,多数欧美主要经济体在过去三十余年间的所得吉尼係数、前 1% 富豪持有的财富比例皆出现上升,呈现「富者恆富,贫者越贫」的现象。而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不只出现在个别国家内,也发生在国与国之间。国际分工体系使得成熟国家选择将生产基地外移,追求利益最大化、享受低价进口消费品的同时,却也对劳动市场、尤其是製造业造成衝击,如同 2022 年美国发生严重缺工、劳动市场失衡的状况,类似趋势也发生在西欧、南欧、东亚国家。

种种问题使得全球化中经济利益相对受损的群体可能诉诸民粹及保守主义,最终回头反扑全球化。 MIT 经济教授奥特尔(David Autor)提出「中国衝击」(China Shock),验证中国进口的急剧增加,导致美国 製造业人口失业率 攀升、薪资 停滞,尤其是在中西部(铁锈带)与东南部(阿帕拉契地区),而其地区选民更加倾向支持共和党。义大利学者(Italo Colantone 、 Piero Stanig)也发现中国进口衝击使得西欧 15 国选民更加支持右翼民粹、具有贸易保护主义立场的政党,根据市调公司益普索(Ipsos),自 2019 年以来支持全球化的比例正在全面快速减速


二、去全球化是否正在发生:从贸易、投资、人口、科技四面向来检视

回头检视「全球化」的本质如何定义,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史学家 Harold James 将全球化定义为「货币、商品、人力、思想、技术和文化的跨国界流动」; 哈佛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 Dani Rodrik 则认为全球化现象的驱动力来自于「跨境贸易、技术与资本流动」。以下我们将从四个面向(贸易、投资、人口、科技)指标来检视全球化浪潮是否已经出现停滞、甚至开倒车:

  1. 贸易:第二轮全球化高峰发生在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啸前后,在此之后,Global Trade Alert 数据显示过去十余年间全球贸易干预次数快速攀升,从 2009 年(346 次)倍增至 2022 年(2800+ 次)。细看各国趋势,也可以发现 2020 年 美国、加拿大、中国 等国贸易占 GDP 比例未再创高。不过相较之下,欧盟 主要经济体(德法义西)受惠区域经贸整合程度更高,迭加 欧元 长线走贬,贸易占比仍处上行、直到 2020 年新冠疫情才出现回落。

  2. 投资:资金面来看,外国直接投资(FDI)或权益投资(Portfolio Equity)净流入占全球 GDP 比重近年皆无法突破 2000 年网路泡沫化与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啸的历史前高,类似趋势在成熟 / 新兴经济体也是如此。除了反映资金的风险趋避性增加,欧洲系统风险理事会(ESRB)也发现危机过后增设的总体审慎(macroprudential)政策限制了跨境资金流动,政府纾困的可能性也成为银行增加本国借贷的诱因,可视为一种资金回流本国效果(flight home effect)。

  3. 人口:根据联合国 ⟪2020 年国际移民总量⟫(International Migrant Stock 2020)数据,成熟国家在过去三十年的净移民增速稳定维持在 2% 左右,但是各国趋势仍有差异:英语系国家(美国、加拿大、英国)呈现增速放缓,例如「族群大熔炉」美国在特朗普执政时期的移民政策趋向保守,年增不及 1% 、明显低于 90 年代移民潮高峰(年增 > 4%); 欧盟内部过去应对难民问题态度分歧,德国 2015 年宣布无限接纳难民,义大利则曾与利比亚签署协议、遣返非法移民,但是 2022 年欧洲对于数百万名乌克兰难民的态度又相对宽容。除此之外,新冠肺炎也对跨境旅游造成负面衝击,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统计全球 2022 年前三个季度累积旅客人数,仍低于 2019 年水准约 37% 。

  4. 科技:不过,全球化并不是在所有层面上都处于倒退阶段。例如信息科技就加深全球相互联繫的紧密程度,不再受限于物理距离的限制,尤其随着人类生活型态「脱实入虚」,网际网路使用率呈现指数型上扬,跨境数据流量也同步暴增,根据电信咨询机构 TeleGeography,2022 年全球网路带宽(bandwidth,衡量数据传输速率)在 2022 年已接近 1000 Tbps(terabits per second,太位元每秒),近五年 CAGR +29% 。

整体而言,儘管跨国贸易、资金流动、人口移动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但是技术革新与数位转型所驱动的「虚拟」全球化尚未退场,各国仍难完全脱钩。也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慢球化」(slowbalization)、「再全球化」(re-globalization)比起「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更加适切地描述当今现象。

综合来说,观察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经济研究所编制的 KOF 全球化指数,其整合贸易占 GDP 比例、外贸限制、跨国讯息交流、国外人口比例、各国参与国际政治程度等 30 多项指标,可以发现全球化进程在 1990 年代至 2008 年蓬勃发展,但自此之后经济维度(蓝线)呈现停滞,拖累综合指数(红线)与社会 / 政治维度在近年出现放缓。


三、去全球化的影响:能源转型、供应连移转、超低利率终结

全球化的下一步怎么走?随着国际秩序从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逐渐过渡至「美欧日澳 / 中俄 / 印度 / 中东 / 东协...」的多极体系,全球化或已发展至极限,区域战略伙伴、能源供需贸易、产业供应链等各方面都正出现解构与重组,过往受惠经贸自由化的低通胀、低利率时代也迈向终点,去全球化、慢全球化或将成为新常态。以下我们提出这样趋势底下的三大影响:

已经是订阅会员了吗? 若您已经是订阅会员请点此登入

年缴订阅送课程
享 M 平方完整服务
无限次图表浏览

一手掌握全球投资
商品的关键指数

独家焦点报告

每月约 6 ~ 8 篇独家
重大事件 / 数据分析快报

研究工具箱

自製关键图表
回测绩效

最专业的宏观社群

用户秘密指标
观点分享

【行情快报】股市正常回檔还是逃命波?独家指标秒懂趋势! 【行情快报】全球股市涨到何时?投资策略的关键十问!